1
听力残疾群体发展的重要3个时间节点
听力残疾会导致患者在获取言语信息方面出现困难,他们听到的声音不完整,甚至是扭曲的,周围的声音世界像是打上了马赛克。但无论是完全丧失听力,只能使用手语或书面语或通过各种助听辅具(助听器或人工耳蜗)经过康复能够使用口语进行交流的人群,他们都希望与这个世界“无缝连接”。听力残疾人与其他残疾类别最大的不同是,他们的思维、运动机能通常都是正常的,外表看与常人无异。因此,听力残疾更像是一种隐性残疾。在多年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我国听力残疾人群体来说,有至关重要的3个时间节点。
●第一个时间节点是1989年,这一年,中国残联及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原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成立,首次开启了听力专业康复并普及了“十聋九不哑”概念。
●第二个时间节点是1995年,这一年,澳大利亚人工耳蜗在中国残联邓朴方主席的关怀下首次进入中国。2005年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听力重建 启聪行动”项目启动并逐步开展,2011年中国残联“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诞生并顺利开展。“十聋九不哑”有了实实在在的成果。
听力残疾群体因为这两个时间节点而发生分化。一部分人进入特校,使用手语交流;另一大部分人进入了普校,使用口语进行交流。两个群体除了表达方式的差异外,还有一个巨大的差异,那就是受教育质量。30年前,在特校义务教育下,初中毕业的听力残疾人受教育水平仅相当于普通小学三年级水平。人受教育水平仅相当于普通小学三年级水平。
●第三个时间节点是2017年。科大讯飞首先将语音转文字技术向民众普及,且对普通话语音文字转写准确率达到90%以上。从此,听力残疾群体不仅可以使用“语音转文字”协助聆听,而且还有的手语使用者、言语残疾人利用“文字转语音”协助说。在此基础上,阿里、钉钉、华为、字节跳动、小米等企业先后推出一系列语音转文字工具和产品助力听力残疾群体。
然而,即便有了助听器和人工耳蜗,还是存在一些信息交流不畅的问题,例如在医院,医生和护士戴口罩,再加上环境嘈杂,口语使用者在这个环境下的聆听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在声场不理想的嘈杂环境,多人交流、远距离、电子声(广播、无图像声音、电话等)的场景下,听力残疾人不能准确辨听、顺畅交流,甚至会错过以声音为载体的重要信息。同时,语音转文字技术对于方言、带口音的普通话转写质量较低。这也是听力残疾人获取信息渠道比健听人狭窄的原因之一。由于社会对医学康复手段寄予过高的希望,使得听力残疾人在配戴了助听辅具,满足日常生活基本需求后,但在一些特定场合仍然有障碍存在时,却没有办法去说明与解释。类似这样因听的问题造成的误会、误解常年累积,是听力残疾人心理障碍的根源所在。
2
听力残疾人的环境无障碍需求
2.1 共同性需求
无论是听力残疾人中使用手语或口语的人,还是言语残疾人,他们的需求大致为助听器、人工耳蜗等助听辅具;FM;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电池;相关辅具纳入医保或补贴,降低购买成本;字幕支持;语音转文字APP工具支持;电话、广播等声音即时沟通可实时转文字服务。
2.2 差异化需求
● 使用手语的听力残疾人(deaf):手语翻译服务,通用手语培训。
● 使用口语的听力残疾人(hard of hearing):听觉口语康复训练,速记服务,聆听环境需求(如云塔等设施),声场无障碍需求,建立声场通用设计标准,在交流场合降低回音、信噪比等影响声音辨识度的噪声。
● 言语残疾人:在各省市建立能由残联管理的无喉者言语康复治疗培训服务点,或康复机构纳入无喉者言语康复治疗培训服务点,及时帮助无喉言语残疾人得到言语康复与心理疏导服务。
2.3 听觉信息无障碍需求
2.3.1 电子屏需求
(1)公交车、火车,包括在建的地铁等交通工具应配有“电子提示屏”,到站前字幕显示站名。沿途站牌应统一规划,文字更突出、醒目、易辨认。
(2)公共服务场所应提供与广播系统同步的字幕信息。如公园、影院、医院、图书馆、银行等服务性窗口应配字幕提示屏。
2.3.2 辅听需求
(1)售票处和咨询台应配有无线调频FM系统、线圈系统或其他辅听设备;安装辅听设备的地方,应有明显的提示标识。
(2)除提供与安全、交通有关的视觉信息外,长途交通工具上应提供FM、线圈系统或其他辅听设备,以方便配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的听力残疾人观看娱乐节目。
(3)在有广播系统的公共场所铺设感应线圈。
(4)在有对话窗口的地方安装感应线圈系统,包括但不限于车站、银行等地;
(5)所有感应线圈系统的安装应符合国际电工委员会制定的国际标准(IEC 60118:4-2006)。
(6)公布该地区装配有线圈系统的地点列表。
2.3.3 紧急状况警告需求
(1)视觉或触觉警报器应与火警或疏散警报器等相连。
(2)公共场所、部分写字楼、宾馆客房安装可视的闪光门铃和报警系统。
(3)公共场所各种示警语言,应由便携式设备接收后转化为文字,便于听力残疾人及时收看或发短信或微信及时提醒听力残疾人。
2.3.4 字幕需求
(1)安全通告短片应加配与广播相同的文字信息,如果广播使用两种语言,则提供两种语言的字幕。
(2)网络上如“视频文件”和网上远程培训有关软件中加配字幕。
(3)电视新闻联播和网络直播加配实时字幕。
2.3.5 沟通需求
(1)联系方式应包括电子邮箱地址或微信、QQ等网上即时沟通工具,并设有专人答复。
(2)微信公众号应设有专人提供及时答复。
(3)设立远程手语翻译服务点(手机有视频接收的APP客户端,其他视频设备放置在需要的公共场所)。
(4)设立语音转文字服务点。
(5)接打电话有语音转文字的实时字幕支持。
2.3.6 讲解需求
重要参观场所、博物馆、科学馆、纪念馆等有解说人员和解说广播的地方,有书面解说稿供听力残疾人索取;有导游讲解的应准备书面讲稿,以便在讲解过程中,听力残疾人游客可以通过同步阅读了解信息,或是配备带同步字幕的“讲解导览仪”,见下图。
2.3.7 速记需求
观看话剧等能够为听力残疾人提供速录字幕服务,除背景应设置电子屏幕(LED屏)或在剧场两侧提供电子字幕屏,用于显示台词和节目情况。香港迪士尼剧场在剧场舞台两端不影响视线的位置设置电子屏,分别为中英文简繁体滚动播放演员台词或节目内容。若无法设立大屏幕,可以在座位前面设置显示屏即可,如果没有桌子,可以在座位上连显示屏,见下图。
2.3.8 建筑需求
(1)注重建筑隔音性能,尽可能选用隔音性能较好的实心砖,对易于引起噪音的设备室、活动室墙体宜增设其他隔音措施,如贴聚苯乙烯板等。对于会议室、洽谈室等室内需要与人沟通的场合应设置相应吸音板材、软包等,并设置供听力残疾群体使用的声场增强设备,以及至少两个以上LED大屏幕和投影仪。临街外窗应选用双玻及以上的玻璃,保证隔音性且可提供较好的节能效果。
(2)特殊场合需要营造合理声场环境,降低噪音。
(3)室外公共场所应设置合理隔音屏障,如路旁植树、菜市场使用隔音板隔离摊位等。
(4)建筑隔音性能至少要求达到《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2010中的标准,建筑工程质量验收工作应增加建筑隔音性能的检验标准。
3
不同年龄段听力残疾人需求及解决方案
3.1 残疾预防
致聋基因筛查是残疾预防有效措施。目前有新生儿免费致聋基因筛查和成年听力残疾人免费致聋基因筛查等项目。前者是政府民心工程,后者能对听力残疾人婚育进行指导,避免生育听力残疾子女。需要早日建立规范、高效、稳定的耳聋基因筛查长效机制,并将其纳入残联或卫健委的常规工作中,覆盖全国。
3.2 学前教育阶段
随着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越来越普及,特别是出台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各地政策已经把年龄拓展到16岁。越来越多的孩子免费植入人工耳蜗或配戴助听器得到救助。康复成功的听力残疾孩子可以融合进普通幼儿园、学校就读。
政府部门应扩大宣传,通过科普性的宣传手册,将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普通化、正常化,便于社会及公众更多地了解人工耳蜗和听力残疾孩子。这样听力残疾儿童能及时得到救助和康复,并顺利融入普通幼儿园就读。
3.3 义务教育阶段
绝大部分听力残疾学生去普校随班就读,参与融合教育。各地特殊教育学校数量逐渐减少。现存的聋校小学一年级基本招不到学生。但是一个痛心的现实是,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学生以每年6名的数字递增,均来自普校的听力残疾学生。因为听力残疾儿童家长在康复成本之外,不得不额外承担过高的教育成本。康复的孩子能够听到声音了,但离听懂还有一段距离,反应比普通学生慢,上课最好的辅助手段是FM无线调频系统,但又存在普校教育部门的师资培训不到位,教师支持不到位等问题。同时易被其他同学排挤和孤立等,他们有以下需求:
● 能够对普校的听力残疾学生提供相应保障,协助普校教师理解人工耳蜗、助听器、FM调频系统;缓和同学关系,增进老师、同学对听力残疾学生的理解。
● 普校教师的培训中增加听力残疾儿童及其辅具、需求等知识科普。
● 在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中添加如何与残障同学,特别是听力残疾同学交往的常识。
● 各地康复中心、普校资源中心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听力残疾学生提供课后康复服务和心理疏导。
● 各地康复中心积极做好康复后家庭回访,提高家长对学龄孩子重视度。
● 为不同类型残障儿童出版相应的绘本,重视引进和研发残障主题相关绘本。如听力残疾儿童及辅具知识绘本。
● 加强普校对听力残疾学生的保障体系,尽快出台“残疾儿童教育救助制度”。
3.4 高中和大学阶段
高中和大学阶段学业繁重,压力增大,原有的学习经历无法跟上新的高强度的变化,特别面临助听器更换等问题的听力残疾学生,需要在普校和残联辅具中心之间架设一条绿色通道,使普校的听力残疾学生获得支援。具体需求如下:
● 各地辅具免费发放和补贴范围覆盖普校听力残疾学生。
● 助听器、人工耳蜗尽早纳入医保。
● 各级普校、高校本科生教务部和院系学工部,在教师培训中加入针对听力残疾人需求的信息无障碍服务内容。
3.5 就业转衔阶段
听力残疾人就业较难,需要尽快为使用手语的听力残疾人建立手语翻译服务制度。使用口语的听力残疾人可以通过建立各地听力残疾人社群(微信群),在微信群分享语言康复、社交自信和沟通技巧等方面的讲座。同时通过各种书画活动、朗诵比赛、体育活动向社会宣传,提升听力残疾人在社会上的文化自信。听力残疾人共同的需求是:
● 公务员考试对听力残疾人不设置听力等级限制。
● 听力残疾人信息无障碍中,需要强调和推动加配实时字幕,因字幕最直接,不需要转换和翻译。网站、APP等网络平台提供有声公共服务信息应该协调加配字幕。
● 为成年听力残疾人听力语言康复提供康复经费补贴,目前只有北京市出台成年听力残疾人的康复补贴,但是,设置了1年期限。成年听力残疾人植入人工耳蜗或更换新的助听器及开展听力语言康复,1年的时间肯定不够,调研显示最少需要3年。
● 尝试为企业联系融合就业咨询服务,也为融合就业咨询公司提供与听力残疾求职者、听力残疾专业研究者、企业人事部门的对接渠道。
● 尽早开展对异地打工听力残疾人的职业技能提升服务和法律援助等服务。
● 职业培训和技能比赛需要考虑听力残疾人的信息无障碍需求,特别是实时字幕。
3.6 老龄阶段
社区有大量的老年听力障碍人群,他们不愿意去医院检测听力,与儿女、朋友交流越来越吃力。建议在社区开展听力科普服务试点,把医院专家请到社区老人身边,解决老年人听力方面的疑惑。此外,听力残疾人居家养老或是去养老院都有沟通障碍的问题。日本于20年前就建立了听力残疾人专门的养老院。建议我国能早日建立专门的听力残疾人养老院或是养老服务,并出台相应政策。同时听力残疾人养老院可以招聘听力残疾人开展护理、保洁等工作,增加听力残疾人的就业机会。